2019-07-050次瀏覽來源:網絡
現在,我代表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上海落戶海歸上海落戶留學生落戶政策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是在首都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為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奮斗。 一、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市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首善之區的目標,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確立實施“人文上海、科技上海、綠色上海”戰略,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任務,總結提煉了“上海精神”,編制了“十二五”規劃,勝利完成市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邁出了堅實步伐,譜寫了首都科學發展的新篇章。 圓滿完成籌辦上海奧運會、殘奧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等歷史性重大任務。大力踐行“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成功舉辦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殘奧會,圓了中華民族百年夢想,實現了“新上海、新奧運”戰略構想,向世界展示了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展示了人民群眾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籌辦過程中,依靠舉國體制優勢,明確了首善工作標準,實現了“隆重、喜慶、節儉、祥和”的目標,極大地振奮了黨心軍心民心,極大地增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完成這些重大任務,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了城市文明素質,培育了偉大的城市精神,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物質精神財富,推動首都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抓住籌辦奧運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機遇,主動調結構、轉方式,首都經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確定“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方針,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首鋼等一批大型企業實施搬遷改造,主動調控汽車、房地產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邁上新臺階,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的水平極大提高,鞏固了服務業主導的高端產業發展格局,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5.7%。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消費總量連續四年居全國大城市之首。在節能減排降低資源消耗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06億元。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運用科技奧運經驗,實施科技上海行動計劃,制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建立“部市會商”機制和包括中央在京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在內的首都資源統籌機制,落實“1+6”先行先試政策,實施“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計劃”,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立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機制,加快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建設。實施首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及“千人計劃”、“海聚工程”,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和創新成果,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品牌。萬人發明專利達到26.78件,居全國領先水平。技術合同成交額1890.3億元,占全國的40%,其中70%以上輸出京外。中關村吸引了全國近四成創業投資,企業總收入超過1.9萬億元,占全國高新區總和的1/7。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抓住奧運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開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與區縣財政體制改革,引導各區縣按照功能定位科學發展。完成原東城區、崇文區,原西城區、宣武區的區劃調整,為推動首都功能核心區科學發展創造了更好條件。加強大興和上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海淀和昌平兩區資源統籌,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加大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力度,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優化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增強了市屬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要任務。積極打造科博會、文博會、京交會等高端會展品牌,組建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著力推動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總部在京落戶,完善口岸服務體系,服務貿易保持全國領先,實際利用外資突破70億美元。發揮京港會、京臺會作用,廣泛開展區域合作,圓滿完成支援四川什邡市等災區恢復重建工作,積極開展以援藏、援疆、援青為重點的對口支援工作,服務了國家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制定《關于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確定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任務。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深化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城南行動計劃和西部地區轉型發展意見,加快重點新城、小城鎮建設,推動城鄉結合部50個重點村城市化建設,探索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的新路,使更多農民成為有資產、有社保、有崗位、有組織的新市民。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拓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形式。實施新農村建設“5+3”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面貌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等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設施投入使用,一大批水、電、氣、熱、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建成,特別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下大力氣抓交通設施建設,實現高速公路通車里程912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372公里,扭轉了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狀況,城市運行的現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積極治理交通擁堵,加強城市環境整治,著力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加大文物建筑騰退力度,創新舊城區整體保護利用機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水平進一步提高。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召開市委第三次人大工作會議和第三次政協工作會議,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支持人大依法創造性履行職責,創新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建立立法立項論證、效果評估和預案研究機制,提高了地方立法質量;聚焦財政預算監督、司法監督,增強了監督工作實效;創新代表工作機制,發揮了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優勢。支持政協組織創新履職方式,以組織大規模聯合調研為切入點,提高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質量,發揮了政協組織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創新統戰工作平臺,涌現出一批優秀黨外代表人士。加強與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聯系,融合臺港澳僑海外資源,引智引資引項目,助推首都建設發展。組織開展光彩惠農行動。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加強對臺工作。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的作用充分發揮。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穩妥開展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圓滿完成“五五”普法任務。完成社區居委會、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雙擁共建成效顯著,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